誰是硬碰硬的好大學?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出爐

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佈了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第四輪評估於2016年在95個一級學科範圍內開展(不含軍事學門類等16個學科),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參評。

據了解,學科評估是學位中心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進行的整體水平評估。它是以第三方方式開展的非行政性、服務性評估項目,不同於政府開展的合格性評估。從2002年首次開展,平均四年一輪,至今已完成四輪。學科評估堅持“自願申請、免費參評”原則,各單位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含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授權),均可申請參評。
中國作為擁有世界第二大規模的研究生教育大國,構建多主體參與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是“管辦評”分離的教育內部治理體系的必然要求。具有獨立法人資質、以評估評審工作為主業的學位中心開展學科評估工作,評價學科內涵建設的質量和成效,是統籌構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實踐。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開展學科評估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服務大局。貫徹落實國家研究生教育發展方針,展示我國學科發展成就,建立學科評價的中國標準和中國模式,服務研究生教育“提高質量、優化結構、鼓勵特色、內涵發展”的大局;二是服務高校。通過對學科建設成效和質量的評價,幫助高校了解學科優勢與不足和發展過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促進學科內涵建設,提高學科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三是服務社會。滿足社會對教育質量的知情需求,為社會各界了解和分析學科水平與質量信息提供服務。

但近年來,以學術頭銜、論文數量等來衡量學術水平的各種排名引起很多爭議和批評。此次學科評估在衡量學術水平時,為避免上述問題,專門在評價指標和方法上做了專門設計,如摒棄了僅“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俗稱“數帽子”)的片面做法;著力構建充分體現質量導向的學術論文評價方法,克服唯論文數量和國外期刊的評價方式;單獨設置“社會服務貢獻”指標,通過開放的“代表性案例”評價等。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表示,學位中心開展的學科評估工作,經過15年的努力,已逐步成為“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評估品牌。學科評估將為我國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發展提供有效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