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進程中,是什麼讓人保持幸福?你對生活的期待是什麼?小康社會、精神充實、智能科技…回答有很多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別緻的場景,那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國家領導人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後的社會生產力”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關注的光圈變大、對焦更精準。
促進特色小鎮蓬勃健康發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解決中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舉措。
2016年7月,住建部、財政部和發改委聯合下發《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隨後,住建部又於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分別公佈了第一批127個、第二批276個特色小鎮名單。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地方的探索下,各地特色小鎮來勢洶洶,一哄而上、錯誤評估、跟風建設等情況隨之而來,導致新型城鎮化建設屢受挫折,飽受城市病困擾。特色小鎮成功建設的核心秘訣,在於兩個字——“產業”,配套產業與核心產業雙管齊下。
“城市病”進入多發期和爆發期
倒逼城鎮化向重點發展特色小鎮轉變
1995年以來,中國城鎮化經歷了歷史上最快的發展階段,同時也帶來一個更令人頭痛的問題——市場房價進入快速上漲甚至暴漲期。
之後的幾年間,中國城鎮化區別於初期的“造城運動”,掀起新一輪建設時期。新型城鎮化之“新”,就是真正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進城人口權益的市民化上來。
截至2016年年末,中國的城鎮化率已達57.4%。有專家預計,中國城鎮化率將在未來15年內突破70%。
社科院曾發布藍皮書稱:按照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當城鎮化率達到40%—60%,標誌著城市進入成長關鍵期,“城市病”進入多發期和爆發期。
全國各地方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有多達30個城市總人口突破800萬大關,13個城市突破1000萬大關,北京、上海人口則超過了2000萬。人口的快速膨脹帶來了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居民幸福感下滑、權益不均衡等大城市病症。
在這種形勢下,未來的城鎮化道路需要一系列創新和轉變。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特色小鎮已經成為城鎮化的一種重要模式。美國的城鎮化先是經歷了一個人口、產業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後又經歷了一個郊區化的過程。如紐約的格林威治小鎮、舊金山的風險投資小鎮,這些小鎮提供了中心城區不可能提供的優越環境,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鄭新立表示,城鎮化的方向要由重點發展大城市向重點發展特色小鎮轉變。
產業是特色小鎮的靈魂
配套產業與核心產業為城市注入生命
特色小鎮建設正處於野蠻生長、快速擴張階段,但“一窩蜂”式的開發熱,導致出現千城一面、流於形象工程等問題。
有些特色小鎮“房地產化”傾向明顯,很多開發商缺乏產業抓手,導致一些項目毫無“特色”可言,甚至慢慢成為空城、死城。
產業是特色小鎮的魂,一個蓬勃發展的特色小鎮尤如一個生命體,需要配套產業與核心產業,才能呼吸、吐故納新。
以金誠為例,金誠特色小鎮以核心產業為發展基礎,同時提供豐富的配套產業,讓59個特色小鎮的每個小鎮如同一個現代化城堡,健康、自如運轉。
金誠集團董事長韋傑說:特色小鎮不是地方債,也不是變相房地產,而是以核心產業為發展基礎,同時提供豐富的配套產業,為特色小鎮注入生命力。
目前,金誠在產業板塊形成三條主線:第一條線,以文化旅遊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的小鎮的打造;第二條線,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產業的小鎮項目;第三條線,為配合現代服務業和消費提升,倒逼提升農業。
天門仙境小鎮、汨羅詩歌中華小鎮、盱眙龍蝦小鎮、高郵光明小鎮、湖州文興綜合體、無錫太湖人魚小鎮項目…
金誠從創辦至今,挖掘每個小鎮產業特色,融通一、二、三產,構建全生態鏈小鎮經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解決當前主要矛盾,離不開“城市化”與“產業化”。產業與城市是什麼關係?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可否認,每一次產業的提升或變遷,都為城市發展帶來全新動力;而每個城市的人文積澱、科技基礎則為產業烙上不同的印記。
“人、產業、城市”三位一體,產業讓城市更豐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