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傳承鑄精兵,中交三航局舟山南環快速路項目上的“金牌導師”

在中交三航局舟山南環快速路項目部,項目總工程師張兆民有一個受青年職工愛戴的稱號——“金牌導師”。 他始終堅守著“讓一批人才成長起來,就是最有價值的工程”的信念,先後在各項目中承擔帶徒任務,共培養6名青年員工,轉正考核獲優秀評價5名。 在南環快速路項目建設期間,他所指導的青年職工在年度考核中獲評優秀。 在他的帶領下,南環快速路項目不僅工程進度穩步推進,更形成了一股積極向上、勇於創新的學習氛圍。

言傳身教樹榜樣

張兆民尤其注重培養青年職工的系統思維和實戰能力。 在項目前期,他帶領青年職工共同編製施工策劃和施工組織設計,將編製過程轉為生動實戰教學,不厭其煩地耐心審核、同步講解,內容小至標點符號、文本排版與表現形式,大至工藝適用性及總體方案思路,都逐一細緻剖析。

在設計圖紙審核中,他親自示範,逐頁解讀圖紙,梳理關鍵節點和控制要求,引導青年職工從技術、施工、安全多角度提出問題,經過集中研討累計提出140多項圖紙答疑問題並獲得設計答覆,極大減少了後續施工中的不確定因素。 他不僅提出目標,還親自帶領青年職工從施工中的實際難題出發,挖掘創新點,並耐心指導專利的構思與撰寫。 在他的悉心指導下,提出了可申報專利近10項。

此外,張兆民格外重視青年職工的服務意識,讓青年職工直接參與到與協作單位的對接中,主動瞭解協作單位的需求與難點,教他們如何有效溝通、換位思考,掌握資源統籌與矛盾化解的技巧,與協作單位和施工班組共同成長。

攻堅克難練精兵

在項目關鍵控制性節點——涉鐵路段主體結構澆築施工中,張兆民親自指導青年技術人員編製詳細的專項施工方案和技術交底檔。

澆築過程中,他將施工任務作為培養他們的試金石,鼓勵青年技術人員在關鍵環節中摸爬滾打,讓青年施工員負責關鍵崗位獨立協調各方資源,全程監控混凝土狀態與澆築品質並及時根據現場情況調整。 但他始終堅守在現場,密切關注進展,確保結構首件澆築的連續性和品質。 澆築成功后立即抓住教學時機,組織項目技術團隊進行復盤總結,針對施工過程中的細節問題深入剖析,鼓勵青年職工提出改進建議。

他擅長引導職工開拓創新思維,針對臨邊防護傳統方式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在集體討論中他創新性提出在擋水牆預留承插孔,利用擋水牆作為臨邊護欄承插基礎,既極大簡化了安裝流程、提高效率,顯著減少了成品護欄的投入與損耗,實現了安全、成本、工效的多重優化。

工地課堂傳真經

在日常帶教中,張兆民始終將青年職工的安全教育置於首位。 他與項目安全總監共同開展聯合教學,在施工現場親自示範安全操作規範與實地講解施工技術要點,用現場講解的方式讓青年職工在直觀感受中主動思考、積極實踐,並反覆強調每一位青年都必須紮實掌握安全業務知識,著力培養他們“懂技術、通安全”的複合能力。

為進一步系統化、常態化地促進青年成長,張兆民充分利用工餘時間,打造了項目部內部學習平臺——“環聚課堂”。 他率先垂範,將自己在重大項目中積累的寶貴經驗進行系統梳理與提煉,轉化為實用課程傳授給青年職工。 在「環聚課堂」的實施過程中,他特別注重激發青年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持續收集內部反饋不斷優化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運用互動研討、集中自學等多種形式,鼓勵青年職工主動走上講臺,分享學習心得、交流工作經驗、共解工作難題。 如今,「環聚課堂」在南環快速路項目已成為職工交流互鑒、成長進步的重要平臺。

師者如燈,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工地現場,張兆民的身影總是忙碌而堅定。 他將自身深厚的工程經驗、精湛的技術能力以及共產黨員的擔當精神深深烙印在項目部年輕建設者的成長軌跡中。 這座燈塔,照亮的不僅是青春的理想,更是工程人迎難而上的使命傳承。

通訊員:黃臨川、王譽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