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金融控股(08239. HK):AI大模型賦能智慧信貸,數位化轉型打開估值新空間

近日獲悉港股上市公司首都金融控股(08239. HK,以下簡稱「首都金控」)在設立全資子公司作為公司研發中心,同時引入優秀AI大模型團隊,擬依託大數據、區塊鏈及AI技術搭建智慧服務平台,重點拓展智慧信貸審批、智慧風控等場景。

業內有觀點認為,此次人才引進並非簡單的技術補充,而是公司深化金融科技戰略、突破傳統業務瓶頸的關鍵落子,有望從效率提升、業務擴容及估值重塑三個維度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短期催化與長期邏輯形成共振,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

戰略落子:AI團隊引入標誌數位化轉型進入「攻堅期」

回顧首都金控近年戰略佈局,數字化轉型始終是核心主線。 早在2025年上半年中,公司已明確提出「自主研發AI智慧服務平臺,探索真實世界資產(RWA)數位金融創新應用」的目標,並計劃通過搭建涵蓋智慧信貸、風控、結算等多場景的技術矩陣,實現從「傳統信貸」向「科技金融」的跨越。 此次AI大模型團隊的引入,正是這一戰略的實質性落地。

從資源投入看,公司並非單一引進團隊,而是形成「研發中心+核心人才」的雙重支撐。

有了AI工程師及高級技術人才的相繼加入,將快速補齊技術研發短板。 資本市場普遍認為,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本質是人才與數據的競爭,首都金控在人才引進上的主動出擊,不僅避免了傳統金融機構“技術滯後”的通病,更有望在AI智慧服務領域形成先發優勢——參考同業機構,具備AI風控能力的信貸機構,客戶獲取成本可降低20%-30%,審批效率提升50%以上,這將為首都金控在複雜市場環境中構築差異化競爭力。

業務賦能:存量優化與增量突破雙輪驅動

從業務端看,AI大模型團隊的引入將實現「存量業務提效」與「增量業務拓界」的雙重價值兌現。

在存量短期融資業務上,智慧信貸審批與風控系統的落地將顯著改善運營效率。 當前公司核心業務聚焦短期借貸,客戶群體以中小微企業及個人為主,傳統模式下存在信用評估週期長、風控成本高、合規壓力大等痛點。

通過AI大模型對客戶數據的多維度分析(包括交易流水、徵信記錄、行業景氣度等),可實現信用評估的自動化與精準化,一方面縮短審批週期至「小時級」,提升客戶滿意度; 另一方面降低不良率,半年報中提及“將營運效率轉化為收益增長”的目標有望加速落地。

在增量業務上,AI大模型創新應用打開長期增長空間。 隨著香港及內地數位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數位化確權與融資成為行業新藍海。 首都金控依託AI+區塊鏈技術,可探索將傳統資產轉化為可拆分、可流轉的數字資產,拓展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等新場景。

這不僅能豐富公司收入來源,更能擺脫傳統短期借貸業務的利率敏感性限制,實現業務結構的多元化升級——券商跟蹤數據顯示,目前港股市場中佈局RWA賽道的金融機構平均估值溢價達30%-50%,公司有望憑藉先發優勢享受估值紅利。

資本市場價值:短期催化與長期估值重塑共振

短期來看,事件驅動信號明確。 公司自8月底發佈半年報以來,股價已出現階段性上漲,市場對其金融科技戰略已有初步認可。

此次AI團隊引入作為半年報戰略的“落地動作”,進一步驗證了公司轉型的執行力,有望吸引更多關注科技賽道的資金入場。 從交易層面看,當前公司市值規模較小,股價彈性較高,疊加港股市場近期對金融科技板塊的情緒回暖,短期股價有望延續上行趨勢。

長期來看,科技賦能推動估值體系重構。 傳統來看,首都金控作為短期借貸機構,行業平均市凈率(PB)約0.8-1.0倍。 若公司成功實現數位化轉型,業務結構向「科技+金融」雙輪驅動切換,則估值體系有望向金融科技公司靠攏,參考港股同類科技賦能金融企業1.5-2.0倍的PB水準,存在顯著估值提升的空間。

通過科技賦能增強公司估值潛力“ 首都金控正是這一邏輯的直接體現。 此外,公司計劃「物色優秀人才團隊或潛在併購專案」,若後續有進一步的科技領域併購落地,將進一步打開估值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