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生意人報》以《歐洲人如何在中國盜取工藝》的文章列舉了一些頗有意思的事實。原來,工業間諜古已有之。第一次有文件記載的事實發生在6世紀。當時,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傳教者到中國了解在歐洲極負盛名的絲綢製造技術。這些傳教士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他們將蟬種、桑木種子和絲綢生產工藝帶回國。傳教士將製作工藝牢牢記在大腦中,而禪種和樹種則藏在竹棍的空桶中。此項知識產權被盜不僅重創了中國經濟,同時也對中轉運送中國絲綢的伊朗經濟形成嚴重打擊。中世紀時,時尚發生了變化,瓷器成為新寵。
當第一批歐洲人將中國瓷器運回歐洲後,整個歐洲陷入陶瓷熱之中。由此,34歲的傳教士弗朗索瓦受託前往中國竊取“白金”的製造技術。1698年,他怀揣這樣的使命來到了中國。這位法國人中文流利,而且成功地解除了中國政府對他的警惕。很快,他獲得了前往瓷器之鄉景德鎮的許可。這位間諜逐漸了解到瓷器的製作工藝細節,並不間斷地向國內傳回介紹此內容的信函:瓷器製作材料、配比、黏土的揉法和卷法以及如何在爐中燒製。而且,這位法國人還竊取了其它一些相關的技術。比如,如何將燃燒的蠟燭放在陶瓷貓的頭上,並使貓的眼睛發亮,鮮活如生,嚇退老鼠。18世紀中期,弗朗索瓦的技術落入英國工業家佐扎尤·烏艾德烏達(音譯)的手中。他成功將此項技術用到自己的生產當中。歐洲開始陶瓷生產後,中國出口瓷器的數量開始走下坡路。到了乾隆皇帝統治末期(1711-1799年),這一勢頭越發明顯。《生意人報》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