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局MS重點項目以高質量發展和中交集團戰略落實為行動指南,通過全方位培育新質生產力,正在繪製一幅現代化港口建設的壯麗畫卷。
智能裝備助力項目提質增效
在MS重點項目碼頭面層施工區域,智慧抹平機器人與抹光機器人正協同作業。 前者搭載高精度鐳射找平系統,實現混凝土表面的自動整平與壓實,將平整度誤差控制在極細微範圍內; 後者則通過智慧視覺識別系統進行二次精平處理,並能根據混凝土凝結狀態自動調整施工參數,確保達到最佳表面品質。 兩款機器人的配合應用,不僅顯著提升了施工品質與效率,更大幅減少了人工投入,實現了連續高效作業。
同時,在MS重點項目施工現場,搭載高壓噴霧系統的無人機正在樁帽上空精準作業,細膩水霧均勻覆蓋混凝土表面。 MS重點項目創新採用無人機替代傳統人工完成臨水區域的養護作業。 無人機僅需15分鐘即可完成4個樁帽的養護任務,效率提升數倍,實現了養護作業的全覆蓋和無死角。 這項創新不僅徹底解決了高空臨水作業的安全隱患,每年還可節約75%的用水量,為離島施工背景下混凝土養護提供了可推廣,可複製的新模式。
此外,MS重點項目還引進了智慧砂漿拌合機。 操作人員輕觸螢幕選擇配方后,設備就開始自動上料、稱重、攪拌,整個過程精準而高效。 採用智慧拌合機后,預製構件安裝的一次合格率從85%提升至98%,返工率大幅下降。 每盤砂漿的配比數據都被自動記錄存儲,實現了品質可追溯,讓品質管理有了“數字大腦”。
裝配式技術賦能現場綠色施工
在MS重點項目的碼頭施工平臺上,工人們正在快速安裝裝配式防護欄杆。 這些標準化生產的構件通過螺栓連接,像搭積木一樣簡單高效。 以前需要焊工現場作業,現在普通工人經過簡單培訓就能操作,安裝速度提高了60%以上。
傳統的重型圍囹需要吊機配合,安裝速度每天僅6-8個; 而現在採用的輕型裝配式工裝,每天可完成14-16個夾樁作業,效率提升一倍多。 這種柔性連接設計還能適應樁身的微小晃動,更加安全可靠。
“我們不僅在算經濟賬,更在算生態賬。” 項目負責人陳宣東表示,“通過智慧化、裝配化技術的應用,我們減少了材料浪費,降低了能源消耗,實現了綠色施工。 也讓我們贏得了行業主管部門等的廣泛好評,也為持續推動碼頭施工工藝進步提供了有益經驗。 ”
未來,中交三航局MS重點項目將持續推進智慧建造與數位化深度融合,拓展智慧裝備應用場景,開展工藝工法攻關; 全面推廣綠色施工技術,同時建立常態化技術培訓體系,培育專業化品質管理隊伍,通過技術、理念創新驅動項目高質量建設。
通訊員:郭洛涵、王一川